前段时间,贵州某小区内多只宠物狗遭人下毒死亡。而近日,哈尔滨一小区又发生了一起毒狗事件。有人在小区草丛中投放了大量用药物浸泡过的火腿肠。多位业主在遛完狗后,狗狗开始浑身抽搐,口吐白沫,最终死去。根据医生的诊断是药物中毒,疑似为老鼠药。现在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了。

或许有人认为狗对其生活带来了影响,而选择对这些宠物狗下毒。现代城市生活中,宠物狗在家庭中的的身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,但是在部分不养狗的人眼里,狗在他们心里的标签依然是“犬吠不停、狗屎遍地、咬人致伤”。这在经济学上也被统称为“负外部性”。
但这些负面因素都要让宠物来承担么?本圈觉得相对于小区内的狗,丢弃宠物的人、不牵绳的人、不捡屎的人或许要承担更大的责任。
养宠是否带来负外部性?
外部性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个人、部门造成了影响,负外部性就是对他们造成了损失。
简单来说,负外部性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吸烟问题。随着各地禁言令的实施,有吸烟者认为自己吸烟的权利被剥夺了,降低了自己的效用。但事实上,公共场所吸烟会影响到他人,吸烟产生了负的外部性,就是污染了附近清洁的空气,最终使得社会总效用降低。类似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。
而在养狗问题上,部分不养狗的人会认为狗吠噪音扰民、粪便污染环境、不牵绳会扑人等问题,对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。滕先生(化名)表示“小区里遛狗的人太多,晚上犬吠声非常吵,导致我工作日无法好好休息”。
对这一现象,市民们还有其他的观点。
张女士(化名)表示“其实身边的人养狗并不影响我的生活,但是小区里的某些用户如果能遛狗拴好绳,比说一万句你家狗不咬人都要让我放心”。
作为业内人士,波奇宠物CSO房凯认为,“负外部性”其实和养宠这个标签没有关系,和个人的素质关系更大。养宠其实本质上在培养一个人的爱心和责任感。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,对于社会肯定是有正面效应的,不管这个正面效应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体现出来,但是我相信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对这个社会是肯定有正面效应的。”
“圈地自萌”的宠物市场
与国际宠物大国相比,我国的宠物产业起步较晚,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近两年,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快速发展,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宠物产品也开始层出不穷。在一二线城市,宠物用品的品类呈爆发式增长。
但在高速发展的宠物经济下,人与宠的关系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问题呢?
正如上文提到的遛狗不牵绳问题,造成了许多人的反感。管理机构上的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,也是矛盾的触发点。无论是前几年发布的“城区遛狗三次予以捕杀”,还是“小区全面禁养宠物”,国内管理上暴露出的问题,除了管理者的法治意识明显不足之外,还有总是试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管理。想要解决宠物问题,就把宠物消灭掉,这种办法看似一劳永逸,实则结果注定事与愿违。
那么这些“负面”情绪,应该由谁承担呢?
《制度的选择》里提到过一个原理——“狗吠之声有市场”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,英国的A. Walters造访西雅图华大(此君后来做撒切尔夫人的顾问,改革了英国),与作者在学校的饭堂进午餐时,另一位也正造访的经济教授坐下来共膳。这位不速之客二话不说就批评科斯定律,说狗吠之声扰人清梦,但从来没有在市场成交过,科斯是胡说八道。作者心里很气,二话不说回应“狗吠之声天天在庞大的市场成交,住有花园的房子可以养狗,但住公寓则说明不准,狗吠之价早就算进住所之价或租金之内。”
正如美国《妨碍公共利益法》(睦邻法)内的规定,狗的主人要遵循“三吠”原则。所谓“三吠”原则,就是指在居民社区中养犬时,邻居一般对第一声和第二声狗吠是可以忍耐的,但狗叫过“第三声”后,邻居的忍耐力就要耗尽,因此主人一定要想办法不要让狗叫出第四声。如果狗的主人不能控制连续的狗吠,就要受到相应制裁。
在上例中,如果说法律规定是一种他律,那么狗主人努力不让狗发出第四声则是一种自律。而这种自律正是他律所要追求的目的。他律规定的是基础、纲要,总会有空白、漏洞。自律应对的则是无限多变丰富的外部世界,可以是一张能够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无缝之网。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与狗和谐相处,最终依靠的还是狗主人的自律,也即责任心。
